快来看!为了脱贫致富,他们想到了啥法子?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无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要真正拔掉穷根,那就要因人因地对症施策。在村里,一天几场酒整天屋里闷头睡的懒汉怎么办?没有啥本事,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怎么办?只是见天熬日子,从不想明天的人该怎么办?又该由谁来帮忙办?能不能办成呢?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
“牛棚都没一个规范的,牛生活在你家确实也恼火。还是把它规范下,把牛棚(盖得)规范点”,张勇对中建乡民主村王明学说。
王明学是中建乡民主村的村民,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张勇是他家的帮扶干部。张勇说:“原来他相对比较懒惰,爱喝酒”,“他是一次喝二三两,一天喝几次”。
中建乡是黔西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民主村同心组又是中建乡最偏远的村组,2012年才开始修建进村的路。因为偏远,很多村民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很少与人交往,与外人交流也很困难。
因为穷,媳妇跑了;因为偏远,找不到事做。在村里,有不少人都像王明学一样。渐渐地,喝酒,睡觉,成了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刘文祥喝酒,喝酒就不做事,不做事,他老婆就跑了”,“以前是吃苞谷饭、玉米饭,不是吃大米。没有钱,就用这个苞谷,这个玉米去兑酒吃”,民主村支部书记陈光海说。
2014年开始,王明学、刘文祥两家,用政府补贴盖了新房,用产业扶贫资金补贴各养了两头牛,还有其它帮扶措施扶持他们。虽然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说,已经摆脱了贫困,可是多年养成的习气却很难改变。
张勇说:“以前老百姓有一种想法,就是比穷。希望自己能够更穷一点,能够多得一点国家的支持,他不够吃,我们就送一点吃的;他不够穿,我们就买穿的。那样长期以往,他有惰性,有依赖性。”
在民主村,像王明学、刘文祥这样的家庭有十几户。要想让他们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很难。一旦没有了帮扶,又会很快返贫。
扶贫先扶志。2017年4月,毕节市各县都成立了农民讲习所,县乡村三级都有讲习员,大家随时随地给村民们讲政策法规、讲发展思路、讲生产技术,村民缺什么就讲什么,哪里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
陈光海是民主村的村支书,也是村级讲习员。怎么改变村里这十几户村民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能像别人那样勤劳致富,是陈光海最头疼的事。要说技术,这些村民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要说勤劳,政府产业扶持资金补贴给他们买来了牛,他们连个牛棚都懒得盖,几块破烂的塑料布能挡雨就不错了。怎么办呢?“我想了可能有一个月时间,这一部分懒鬼,我要怎么治?”陈光海说。
2017年4月,一个新的扶贫项目在民主村落地。恒大集团无偿支援450个大棚,在民主村建立蔬菜种植合作社,每个贫困户名下都有一个大棚。不仅有分红,还可以到大棚打工赚钱。可是动员了几次,十几户村民就是不愿意去打工。陈光海想出一个主意:“我用车接你,每天(中午)给你饭吃,每天到下午完工了,付你现金,让他有一种积极性。全部都到了。”
吴永贵是村里的能人,从外地打工回来成立了天麻种植合作社,也被政府聘为讲习员。从四月开始,他就多了一项任务,开车接农民上下班。他说:开始“不理我,你就是敲门,他也不答应”,“他绝对还在睡觉,因为我知道他是什么习惯。我就一直敲,一直敲,他终于开门了。开门我就说,你赶快洗脸刷牙,上班。”
第一次,车接车送,还管一顿中午饭,大棚里的农活也都会做,一天下来,就能见到100元现金,大家都觉得还不错。可是要想改变过去习惯,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吴永贵就坚持每次开车来接,甚至还要叫他们起床。
一晃几个月时间过去了,这些村民也都渐渐养成了新的习惯:“不接他,你说8点钟上班,他8点就到了”,陈光海说。
合作社的大棚不是天天有活,每月也就七八次,可是习惯养成了,村民们也会主动去找别的活干。
现在,王明学、刘文祥在周边打工,每月能有一千多、两千元的收入,酒也很少喝了。不过,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干部们操心的事还很多,还有很多观念要让他们慢慢接受。
金碧镇过去的产业是种玉米、栽水稻,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劳作方式。去年,乡政府引进了香葱种植项目,市场有需求、收益很可观,但前提是要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设施农业。一开始,村民很难接受。金碧镇党委书记王军说:“我们是高密度地给群众做讲习,晚上群众不愿意开门,我们就在外面等。”
流转一亩土地入股,村民就可以得到500元,还有分红,这已经比种玉米强得多。香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月打工下来,也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从最初的一块地、两块地,到后来渐渐地连成一片,变成千亩香葱基地,干部们做了很多工作。王军对村民说:“转变思维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今天,我们的设施农业建起来了,打开遥控板就喷水了。这个就是变,要把大家的观念从传统的观念当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地方产业强了,你的儿子回来了,你的姑娘回来了,你的媳妇回来了,回来做什么?都打工。既把你们老年人照顾好了,又把你们的小孙孙照顾好了。”
干部们的讲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让村民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的发展思路。村民李琴说:“才半年我就赚了差不多一万了,还带残疾呢。由衷感谢这个香葱基地,确确实实感谢。你说精准扶贫,国家扶贫,都拿1800、18000给你,那些都是死的,还是自己在地里面适当做一点,还是比较长远的。”
现代农业,农民不仅需要新观念,还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过去讲农业技术几乎都是大讲座,讲完学会没有,谁也不好说,现在的讲习更有针对性,在田间地头,有讲解,有示范,反复讲。“讲技术的时候,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来讲就是,说对了,听错了;第二个是听对了,又做错了。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培育示范和带动的模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孟谈说。
食用菌是一套比较复杂的技术,培养一个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很长时间,村民们掌握起来,难度不小。陈孟谈说:“我们采取的是用工业的方法,把整个食用菌生产流程分成五个环节,模块化。每一个农民,他只要掌握一个环节的技术,他就可以从事这个产业。而且我们这里推行了叫做“1+9”的技术服务体系,我们培养一个示范户,由示范户去带动9户。这样是一次性一年全部普及。”
王道菊家里有四口人,有不到三亩地,过去靠打零工赚钱,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回乡后,在食用菌基地打工学习了一年,掌握了技术,自己承包了大棚。他“两个大棚就赚了四万”,当年就脱贫了。他说:“后来我觉得贫困户也不是太光荣的事,情,后来我就自己退出了,我说我不当那个贫困户了。”
现在,王道菊按照公司“1+9”模式,还带动了七八户村民养殖食用菌,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她就把专业技术人员请过来,小问题,王道菊自己就帮着大家解决了。
半年多时间里,农民需要什么、缺什么,讲习所就讲什么,农民从讲习中实实在在有了收获,干部们在讲习中也得到了锻炼。王军说“你要去群众当中讲习,你自己得懂。这倒逼我们基层干部加强学习,让群众听了以后,更容易理解,更易懂。”“原来到村里面开一个群众会,实际上能来的可能三分之一,算好的了,现在我们讲习是,你来不了可以,我们去到你的家里面去讲,到他们寨子里面讲,拉近了干群关系”,洪水镇党委书记李民赋说。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未来农村、现代农业提出了新要求,毕节市的农民讲习所也改名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新农村需要什么?讲习增加了新的内容。“我们不仅从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文章,还要从乡村文化、环境整治、教育卫生多方面统筹协调发展”,黔西县委书记卢林说。
革命战争年代,农民讲习所,发动了农民、培训了农民、动员了农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今天,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更是一个创新,肩负着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农民奔向小康的重任。讲习所,重在“讲”和“习”。由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要有讲究,要因地制宜,让人能听懂学会;而要“习”的人,不仅要学技术学本领,更要学思想学精神,要养成勤奋向上的习惯,更要抛弃陈规陋习,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一起,上下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精神物质双丰收,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来源:CCTV焦点访谈
编审:罗 凯
编辑:余兰兰
推荐阅读
◆黔西县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周建琨书记赴黔西县调研讲话精神
◆海子村、解放村荣膺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称号,省委书记孙志刚等省委领导亲自授牌
投稿邮箱:qxfb123@163.com,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黔西发布”,了解更多黔西权威资讯,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